2023年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比赛现场,参赛队伍率新款水下机器人线下激烈交锋,在竞技中不断挑战难度。
配备了激光尺的“章鱼”功能强大
“我们参赛的‘章鱼号’是为海洋牧场设计的水下机器人,可用于海产品捕捞,也可以用于在海底实时监测海产品的生长情况,测算任意海产品的密度。”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参赛队员沈鑫介绍,“章鱼”号是大连海事大学最新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既可以用于人机协同操作,也可以实现自主抓取。这只“章鱼”配置了激光尺,使用最新的水下测距算法,防水深度200米。它采用12推进器驱动,自由度高,控制灵活,搭载1080P高清网络摄像机,成像清晰。
第八代机器人可自主抓取海鲜
作为老牌参赛队伍,大连理工大学OurEDA二队曾在第六届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大连)中获得人机协同抓取组一等奖。团队成员、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学生范治辰介绍,今年参赛的机器人至今已经更新了8代,针对水下环境观察与轻度捕捞需求,自主设计研发了基于模块化设计的轻型水下数字作业机器人及配套上位控制系统。相比往年,今年在结构和算法方面做了优化和升级,识别得更准。“我们团队隶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水下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这次我们在设备上应用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比如水下低光增强和水下畸变矫正技术等,可实现水下海产品的自主抓取。”
机器人安装柔性爪头不会损害海鲜
东北大学的海洋之心团队今年对机器人BlueROV进行二次开发。其中,机械臂全程由团队成员自主设计和制造。机械爪设计上,利用不同材料进行3D打印制造。因为在真实海域抓取的海参、扇贝都是活物,所以团队特地设计了柔性爪头,使得抓取时不会损害海珍品。为完成自主抓取任务,团队为机器人量身定制了一套视觉识别和自主控制的方案,提高识别效率和精确度。增加了机械臂的自由度,实现高精度、高效率自主抓取。现场队员李国林说,这次比赛他们在机器人抗风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提升,团队做好准备,向一等奖发起冲击。
“起航五”一次可抓两个海产品
第一次来大连参赛的深蓝深蓝队(DeepBlueDarkBlue)可能是大赛中年龄最小的团队。这个团队今年刚刚在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中获奖。此次来大连参加比赛的机器人是现场体型最小的一个。“我们的机器人小巧、便携,用一个24寸的行李箱就可以带走主体和所有的配件。”现场队员告诉记者,这个精致的机器人名为“起航五”,因其配置的五个推进器而得名。和多数水下机器人的单臂作业不同,“起航五”拥有两只机械手,一次可以抓两个海产品。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