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装尺码越做越小”“拒绝尺码焦虑”等话题上了热搜,引得大众争相吐槽,越来越多的网友表示,今年在不少品牌服装店里看到的衣服小得“离谱”。不知从何时起,市面上的女装尺码逐渐“缩水”,“90多斤需要穿L码”“M码和以前的XS码一样大”等成了许多女性的切身体会,不少人表示,身材体重没有变动,为何尺码越穿越大?其中或有降低成本、流行趋势等原因,也不乏一些商家暗中更改尺码标准,营造一种“你胖了”的错觉,进而以身材焦虑促进“买买买”,记者调查发现,女装尺码缩水背后,藏着一套生意经。
1.女装尺码“缩水”成普遍现象
女装尺码越做越小,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不久前,也曾有女艺人发微博无奈吐槽:“有个牌子的衣服我很喜欢,可我连他家大号都穿不上。”女艺人还在评论区回复网友称“不是童装,但真的觉得对身材有点苛刻了,100斤以上没有资格穿”。可见,如今女装尺码“离谱”已不是个别现象。
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网络上,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7月21日11时许,在沈阳中街一综合商场一楼的某服装店已经有一些顾客在挑选衣服,一排排衣服被整齐地挂在店内。
记者在商场的多家品牌服装店内看到,无论是T恤、开衫还是小背心,店内最抢眼的位置,大多陈列着当季畅销款,其中不乏一些露腰小短款,呈现一股浓浓的“女团风”。
记者随行的好友随机选择了两件上衣,发现吊牌产品规格一栏均写着:160/84A。好友身高168厘米,体重55公斤,不符合吊牌显示的尺码。“我家上衣都是均码,你可以穿上试试看。”店员称。好友穿上其中一件后,明显感觉到紧绷,这件上衣长度明显在肚脐上部的位置。“是尺码缩水了,还是我又长高长胖了?”往常尺码选S码的好友,现在需要换成M或L码才能拉上拉链,而另一些短款的上衣更是让这位好友喜欢却没有“心情”尝试,在试过短款衣裙后,最终好友选中了另一件针织料,稍显宽松的上衣。
记者一行在另一家时尚品牌店,看见一套衣服,以为是童装,翻看吊牌写着“女装”,拿起比量,M码女装和童装110码一样大,甚至女装还比童装窄1厘米左右。
“现在对于衣服的尺码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有孩子家长买了之后给小孩穿的。”品牌店的工作人员透露,“有些品牌店的衣服有时是根据品牌的模特身高和体重进行设计的,像专门售卖短款衣服的店铺,模特可能是瘦小型的。”
另一位沈阳网友小敏也吐槽近期自己的遭遇,在网上给自己买了件XL的上衣,店家推荐给105—120斤的人穿的,但是到货后却大吃一惊:比自己其他同尺码的衣服小了近一半,“下单前看的码数是符合自己的,但是拿到手上身却小了,穿起来极其不合身。刚开始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胖了、长肉了所以才穿不进衣服,但称了体重之后并没有发胖。又会怀疑是不是商家给我发错货了,可看了尺码之后又发现并没有发错。”这次的经历让小敏有点哭笑不得。
沈阳某服装店主在直播卖货时也曾表示,“S码女装卖不出去,88斤女生穿不进S码,让50斤的女儿试穿居然刚刚合适。”
颜色款式多样的热销款很受年轻人喜欢,“00后”的小麦告诉记者,今年夏天,“BM风”或者说辣妹装已经席卷了越来越多的品牌,目之所及的快时尚女装在尺码上不约而同地集体“缩水”。
除了各类时尚服装品牌外、运动休闲品牌都推出了不少小码女装单品,而此前这些品牌主打“舒适、宽松”风,当下向“辣妹风”流行审美的妥协,以适应时下的流行趋势。
2.尺码缩水背后的生意经
数据显示,服装领域里,人数更少的女性,贡献出了将近两倍于男性的消费市场。中国服装零售2021年细分市场份额数据显示,女装市场份额最高,在服装零售市场中占比56%;男装占比31%;童装占比13%。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中国18岁—44岁女性平均身高158cm,18岁及以上女性居民平均体重是59kg。从专业的科学统计上来看,大众女性消费者群体并不是离谱小码女装的适配者,按标准SML以及XL和XXL之间每一个码数的腰围相差仅仅只有2cm,“短款”则超出这个标准,未能执行。
实际上,国家在服装制造上是颁布了官方标准的。中国于2008年修订了《服装号型》标准,在女装部分中通过胸腰围的差异将女性的身材划分为了四类:Y(苗条19厘米—24厘米)、A(标准14厘米—18厘米)、B(微胖9厘米—13厘米)、C(稍胖 4厘米—8厘米),例如160/75A,以这样的方式来标记身材类型,但这样的分类尺码是有缺陷的,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真实的身材差异。且此标准的适用范围横跨18岁到60岁。修订版于2008年施行,但实际上同1991年的初始版本无大变化,仅仅只是新增了身高范围。
一段时期以来,“A4腰”“漫画腿”等词汇接连不断在网络中涌现,受到大力追捧,仿佛只有“瘦成一道闪电”才算“美”。女装被做得越来越小,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迎合这种审美。此类单一、刻板的标准,无疑使审美变得狭隘,促使女装尺码进一步“缩水”。“女装尺码缩水”也有个别商家追逐利益的原因,“缩水”的尺码易促使消费者产生对身材的自我怀疑,陷入焦虑和内耗。消费者在“能穿下的尺码变大了”的错觉面前,显然容易多次消费,达到商家的营销目的。
记者在一些服装品牌女装尺码表中看到,“158cm对应体重41kg、163cm 对 应 45kg,168cm 对 应49kg,175cm对应55kg……”不少消费者感知到商家在以“身材焦虑”营销。“全品牌、全品类、全年龄、全尺码的服装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多渠道售卖方式的价格博弈让服装企业经营收益愈加单薄。”曾在服装企业任职多年的业内人士表示,当今用户群体的需求愈加个性化、差异化。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厂家和商家联手打造“塑体”女装的营销思维。
反映到销售端,不少商家衣服售卖的对象不再是想买或者需要买衣服的女性,而只服务于“纸片人”或“完美身材”的女性。
3.别让畸形审美大行其道
记者采访了一位做服装的商家,其表示“女装尺码越做越小,更主要还是营销定位。女生都在攀比谁能穿下更小码的衣服,商家自然也得跟风做”。更重要的是,对于大部分从批发市场进货的“小作坊式”网店来说,集中售卖小码服装能有效降低进货价、物流成本和库房压力。“小码的衣服实际上很多款都是同一个尺码,也就是均码。清库存是众多商家必须面临的问题,比如一个批次生产了2000件S码的衣服,但实际上只卖出去了1000件,剩下1000件就成了库存,为了把这1000件库存的S码衣服卖出去,有商家会根据销售情况,改成畅销尺码。”
小码衣服能为商家带来更可观的利润,而营销过程中,众多女性消费者也在购物过程中体验到身材焦虑。
曾有媒体发表评论,切莫掉进商家的营销圈套!营造一种“你胖了”的错觉,进而以身材焦虑促进“买买买”!作为消费者,要选择合适的衣服,而不是被衣服所禁锢、被畸形的审美观所裹挟。
每一种美都不该被简单定义,不断变小的女装尺码将原本正常的、多样化的服装变成越来越小众的商品,忽略了真实多样的顾客需求。审美是多元的,不同的身材应该有不同的美。每一种美都不该被简单定义,无论身材胖瘦,都不是衡量女性“美”的绝对标准。重要的是,如何更自信、自由、自洽地接纳自己的身体,并且尊重它。健康自信、合身得体,才是女性多元之美的核心。 记者王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