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就起床,夜里12点还在抢票

记录一名导游热翻了的一天


        北京天真热,旅游更热。前两天,北京一名地接导游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经抢救无效而离世。近日,记者跟随几名北京的导游,记录下他们在高温中奔忙的一天。
        凌晨两点闹钟响了
        夜还深,梦正香,闹钟响了。此时是凌晨2点多钟。地接导游赵广秋洗了把脸,打车赶往天安门广场。“早上4点40多分升旗,3点多就要排队往里进。”他这半个月里已经带了七八次升旗团,隔天就要来一趟,“每天都是高温日,广场上乌泱乌泱的,全是人。”
        看完升旗以后,赵广秋又给客人讲了讲周边的建筑。忙到七八点,简单吃了点早饭,就直奔故宫去接另一个团。“相比起过去的大团来说,今年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包团要更多一些。客人会选择在网上报两三天的当地游,这样更灵活。”赵广秋说,大团相对减少也跟订票难有关。“传统的跟团游都会提前把所有门票都订好,但今年行程里面一些热门景点没办法保证订到票。特别是故宫,真的是一票难求。”有时候,赵广秋刚带完一天的团,晚上还要去网上抢票。“如果一个团30人,只抢到25人的票,那这个团就去不了,只能第二天继续抢。”
        上午9点,赵广秋终于在人海中找到了报团的客人。“上万人挤在午门的检票口。”赵广秋看到身边一个孩子体力不支,几乎倒下去。“好多孩子平时都是在教室里坐着,突然在高温天过来旅游,身体根本吃不消。”赵广秋带着客人缓缓向前挪动,“我从2008年开始带团,经历过不少旅游旺季,可从没见过这场面,比往年的‘十一’黄金周还要恐怖。”
        赵广秋希望,故宫能够根据淡旺季的客流情况,动态调整检票口和安检通道的数量,在游客疏导方面增派人手。“细节上也可以做一些优化,比如执行分时段入场,在参观路线和时长上做一些引导,尽量让游客分散开来。”
        两个多小时后,终于进了故宫。“正赶上大中午,故宫里面没有多少能遮阳的地方,再加上四周都是宫墙,热浪不断蒸腾翻涌,在太阳底下讲三分钟,客人就扛不住了。”赵广秋觉得,如果能增加一些风扇等通风设施,促进空气流通性,游客的体验感或许会有所改善。
        一个上午喝十瓶水
        从早上看升旗,到中午逛故宫,赵广秋喝掉了十来瓶矿泉水,却没怎么去过卫生间。“出门的时候包里还要装好多给客人用的讲解器,所以只能带两瓶水,剩下都在景区里买。”赵广秋发现,动作如果慢些,可能连水都买不到。
        回想过去这几年,赵广秋唏嘘不已。“大起大落,太魔幻了。”赵广秋曾经眼睁睁看着一家家餐厅倒闭了、车队解散了、宾馆不干了,好多导游因为长时间没收入,不得不转行。“真是前所未有的惨淡,整个行业灰暗到了极点。”而如今,旅游市场需求暴涨,导游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但凡有导游证的,都会被叫来救场。“12点刚带完一个团,只要在导游群里说一声‘我下团了’,不到半小时就会有新的团找来。”赵广秋说,一些找导游救场的团,甚至能开出日薪1500元的高价,但这只是个例。大多数导游的日薪还是在五六百元左右,比起之前300元左右的日薪来说是要高出不少,但这也是拿超负荷工作换来的。
        不到半个月时间,赵广秋已经又黑又瘦。“长期睡眠不足,再加上高温天暴走,很容易出现心跳加速、大脑缺氧等症状,都得拿药顶着。像我们这些三四十岁的,会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一些身体弱一点的小姑娘,要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
        真正带团的时候,赵广秋很少感觉到累,因为要一直提着神儿,密切观察客人的身体状况,及时处理好客人的情绪。等到送走客人,他才恍然意识到自己浑身像散了架。接下来整个七八月份,都会是这种高强度,基本上一天都休息不了。
        看到有同行中暑离世的消息,赵广秋心里格外不好受。“这样的高温天气下,无论游客还是导游,身体都在经受考验,希望景区可以多一些人性化的措施,让旅游体验得到进一步改善。”
        下午三点树下躲躲
        下午3点,气温逼近40℃,地表温度更高。圆明园南门外,密密麻麻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暴晒之下,已经经历了大半天游览的游客们,很是疲乏,步幅缓慢地往前挪。人群中,能看见几个鲜艳而倔强的小旗,在精神抖擞地摇摆,那就是地接导游们。
        老万一身漆黑,墨镜黑、肤色黑、衣服黑,还戴着黑色的防晒护袖。他把团里的游客全部送进了园内,自己用衣袖擦了擦汗,跑到南门外广场上的树荫底下休息。“太热了,也太累了,但是没办法,咱就是干这份工作的。”
        北京很多室外景区,缺乏遮阳设施,圆明园南门外这几棵大树,成了导游们的“好朋友”。好几个举着小旗的导游,在这里休息。“地上太烫,要不然我还能坐会儿。”老万试了试地上的温度,还是选择靠着树站会儿。干导游十几年,今年夏天是最特别的。“以往暑期也忙,但没像今年这么忙,而且这高温,我在北京这么多年也没经历过。”
        记者提醒老万注意补水,抽空休息。到一个景区,他就赶紧去买瓶矿泉水。“我想要冰的,但是到下午,冰水已经供应不上了,所有商铺都是‘没冰的’。”
        和老万一身黑不同,导游小梁一身白。她把团送进园之后,也找了棵树休息。“三四天,我就得来一次。送走一批又是一批。”小梁说,今年门票难抢,圆明园算是比较好抢的,有历史感,很多外地游客喜欢。
        和小梁正聊着,又一个导游带着队从大树间穿过。“嗨,这儿凉快点儿,大家集中一下,听我说。”导游把游客招呼到身边,“现在啊,12点半,哦,不对,3点半,都忙晕了……一会儿5点钟,咱们还是原地集合,去坐车,好吧。”
        “这样的高温天气下,无论游客还是导游,身体都在经受考验,希望景区可以多一些人性化的措施,让旅游体验得到进一步改善。”
        “如果能增加一些风扇等通风设施,促进空气流通性,游客的体验感或许会有所改善。”
        “(故宫)细节上也可以做一些优化,比如执行分时段入场,在参观路线和时长上做一些引导,尽量让游客分散开来。”
        忙了一天导游哭了
        忙完一天的活儿,夜已经很深了。导游老朱看了眼表,自言自语:“到点儿了,准备抢中国科技馆的票。”
        再热、再累,老朱都可以克服,今年暑期最难的是预约门票。“我们旅行社也跟散客一样,在一个票池里抢票,大家抢不到,我们也抢不到。有些必看的景点,抢不到票,就面临退团。”退团的情况,老朱最近已经遇到过,为了尽量避免,他发动还能坚持的导游,用能用的手机,一起抢票。“我们脑子里有一个时刻表,到哪个点,抢哪个景点的门票,脑子里的闹钟,就自己响了。”
        正在踌躇满志准备抢票,老朱的电话响了,接通之后,他听到了哭声。皱着眉聊了十分钟,老朱叹了口气:“小姑娘刚刚拿证,实在扛不住了,号啕大哭,两个月没休息一天。我只能安抚她先调整调整,想再找人没那么容易。”
        这几年,很多导游转行,新导游补充少,导致今年暑期,北京旅游接待力量面临严峻考验。每一个坚持下来的导游,面对突然暴涨的需求,都需要承受身心压力。
        
    ■声音
        导游中暑去世高温保护不能止于纸面
        7月2日,一名北京地接导游,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送医,经抢救无效而离世。气象信息显示,近期,北京经历持续高温,曾创下连续3天最高温度突破40℃的历史纪录。烈日无情,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令人痛心。这一事件,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提醒人们——高温致命。有关各方,需要真正重视高温对劳动者的潜在威胁,落实好各项防范保障措施,不能让高温劳动保护沦为悬置的权利。
        事实上,早在2012年,国家安监总局等四部门就印发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要求,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做好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作为工会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会工作的重要日程。
        然而,上述具体措施,往往很难完全落地落实,成为用人单位的遵循。比如,《防暑降温措施管理》规定   “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即为高温天气”,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但这两年极端天气频繁造访,很多地方气温动辄就飙升到40℃,这也导致很多时候,高温“休息令”很难落实到位。
        现实中,是否休息,或者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多数情况下变得身不由己。就像导游、快递小哥等行业,其收入与劳动时间密切相关,即便出于维持个人生存的考虑,也很难做到“天一热”就不出工。
        为避免悲剧一再发生,有必要重温高温致命的常识,各方都需要正视这一日趋严峻的自然现象,并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为劳动者撑起一片绿荫。
        从用人单位方面看,必须制定高温等极端天气下的应急预案,统筹考虑工作的连续性与劳动者的劳动保护,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把生产绩效置于劳动者健康之上。而从劳动者自身考虑,也要引起高度警觉,要赚钱,也要健康;要生存,更要安全。
        从监管部门、工会组织等机构来说,也要切实发挥作用,采取常态的巡查、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和高温作业休息场所,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等。
        高温劳动保护,不该是虚话,更不是纸上福利。
        图文据北京晚报、新京报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9026 邮箱:bandaochenbaoxinmeiti@yeah.net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