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 宜健脾养心


        本周三就是夏至了,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4个节气。夏至的到来,预示着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即将开始,而人体的阳气也将达到鼎盛时期,但所谓盛极必衰,此时,人们尤其应该做好调养,以防为以后埋下“病根”。“夏至过后,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做好生活起居,饮食运动方面的调养,护好脾胃,养好心。”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沈会主任医师介绍说。
        晚睡早起   睡好午觉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很多人在进入夏天后,总是哈欠连天感觉睡不醒。沈会医生介绍,夏至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人体的阳气上升到达顶点,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所以养生上,夏季宜养“长”,蓄养阳气,中医有“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的说法,这也是“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生活起居上,人们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从夏至开始,一定要睡午觉。夏至阴生,在中医理论中,午觉是以阳养阴,子觉是以阴养阳。只要能闭眼休息一会儿,就能达到很好的养阴效果。午休还可以避免炎热之势,缓解疲劳。
        清淡饮食   多食苦味
        天气越热,人们的食欲就越会受影响。有人甚至还会“苦夏”,就是一到夏天体重就减轻。沈会医生介绍,夏至过后,人们在饮食上,宜清淡,多吃点“苦”。夏至前后人们身体明显感觉疲乏燥热和心悸气短,食欲也会明显下降。苦味食物可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可多吃苦瓜、香菜等蔬菜。早晚喝点粥,可以生津止渴,补养身体。同时,苹果、葡萄、木瓜、枇杷这类平和的水果适合各种体质的人享用。俗语称“冬至饺子夏至面”,就是提醒人们饮食要转变为以热量低、便于制作为主。
        此外,夏至时分,气候炎热,人体往往出汗较多。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容易伤及心阳,引起心率、血压的改变,甚至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导致人体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此时,还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如可以饮用乌梅汤、西瓜汁、淡糖盐水来补养耗散的体液。
        健脾化湿   着重养心
        沈会医生表示,夏至后不久就会进入三伏天,天气闷热潮湿,湿邪容易困脾,造成中满腹胀,不思饮食,四肢酸懒乏力等症状。脾虚人群此时更要注意健脾化湿。可煮陈皮薏米汤饮用,通过陈皮燥湿健脾、薏米淡渗利湿的作用,改善脾虚湿困的现象。
        在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夏至阳盛至极的时节,人体心气过旺,容易烦躁不安,睡眠不好。此时,患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养心安神,建议中午小憩一会儿,避免多思多虑,耗散心神。此外,天气炎热,体能消耗大,容易耗伤气阴,若出现疲乏、口渴、心慌等症状,可口服生脉饮或西洋参茶补气养阴。平时注意调节情绪,避免着急上火。
        忌食生冷   不要贪凉
        天气炎热,人们喜欢用冷饮等寒凉食物来消暑降温,殊不知,长此以往,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沈会医生介绍,夏季应防过度饮冷,以防伤阳。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此时人体阳气的特点是阳盛于外,聚集于体表向外发散,相对体内的阳气较少。如果贪食冷饮,则会损伤阳气,造成腹胀、腹泻等问题。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在运动方面,时间宜选在清晨或傍晚,此时天气较凉爽。场地可以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会损阳气,还易中暑。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沈华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9026 邮箱:bandaochenbaoxinmeiti@yeah.net
辽ICP备08004184号-2 公安机关备案号:21020302000085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