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轴承坏了,上次来没珠子,今天又特意跑一趟。”3月16日,北京的张大爷为修自行车,路上花了20多分钟:“家门口的修车铺有的关了,有的搬走了,离得最近的这个摊位在两公里外,遇上人多还要排长队。”修鞋、配钥匙、修自行车……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接地气的“小修小补”摊位,越来越难找?
“小修小补”关系大民生。为方便居民生活消费,近日,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其中包括补齐“一菜一修”即菜场和日常的配钥匙、修鞋等,那么“小修小补”该如何回归百姓生活?从业者应如何应对?
配把钥匙花费100多元
近日,在北京帮忙带孙子的李阿姨,多处打听后才在穿过好几个街道的一个小区找到配钥匙摊点。“真不好找,以前街边很多,现在都不知道去哪儿了。”
李阿姨的疑问,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社交网络上,类似“求问哪里有配钥匙的”“新买的裤子长了,去哪裁剪”等帖子不时出现。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教授于洋在采访中提到,“小修小补”摊点对老百姓的生活便利、幸福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这一业态的存在不仅有利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还能让一座城市更有烟火气。
来自河南平顶山的王师傅,在北京北五环外某小区内开了一间修理铺。他说,自从自家店铺挂到网上后,他平均每天接到10多个电话,都是询问地点想来配钥匙或修鞋的。“前两天有一个顺义的小伙子,因为在住的附近找不着配钥匙的地方,干脆叫了个闪送把钥匙送过来,配好后又闪送回去,本来配把钥匙只要10元,这次光来回的闪送费就花了100多元。”王师傅无奈地笑着说。
还有不少人反映,修补费也越来越高,以前花两三元就能配一把钥匙,现在动辄10多元。采访王师傅时,一位中年男子来找王师傅配钥匙,得知价格是8元后,犹豫了一会儿走了。王师傅告诉记者,钥匙原材料不值钱,一把简单的钥匙成本可能低至1元,之所以要价高,主要是房租贵。
以前一天能挣500元 现在很难挣上300元
给张大爷修自行车的高师傅是南方人,年轻时来到北京,今年已57岁的他,一直在路边摆摊修车、配钥匙。“换过好几个地方,前门、地安门、什刹海附近都干过,有的是因为影响市容被迫搬走,有的是租金太高承担不起。”提到“小修小补”摊点越来越少现象,高师傅直言:“年轻人不愿意干;年老的人慢慢干不动了。”
53岁的钟师傅,2002年从重庆来到北京,在奥体东门附近摆摊配钥匙修鞋,2008年搬到现在的摊位——北京某大型商场门口的报亭旁,每月摊位费1000元。“以前一天下来挣500元基本上轻轻松松的,现在能挣上300元都很难,除了周末有时候生意好一点,平时每天只有一二十单生意,一单平均七八元。”钟师傅直言,这也让他萌生退意。
为了避免配钥匙的单一营生模式、增加收入,头脑灵活的王师傅早早地给店铺搭配了洗鞋、修鞋、上门开锁、换锁等业务,“月租金7000元,光靠配钥匙肯定不行,要想点其他办法。”
近两年,网络平台的兴起给“小修小补”摊点提供新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王师傅告诉记者,他店铺里的一部分业务来自承接外部服务。“一些网店负责揽业务,实体店负责提供服务,但实体摊点的盈利空间在无形中被进一步挤压了。”
小家电“用坏即抛”,浪费多少资源?
天津河东区居民袁静(化名),近期把家里的一台吸尘器当垃圾扔掉了。那是当初她花299元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的,用到第三年突然就坏了。上网查询后发现,该品牌已从平台上撤店,联系不上客服和售后人员。袁静曾经寄希望于街边的家电维修师傅,结果找了三四家店,师傅都说不修吸尘器。一位师傅说:“小家电修起来很麻烦,200元你愿意修吗?”袁静考虑到,这台吸尘器买来才299元,花200元修还不如买台新的。于是,她放弃了维修的打算,直接把吸尘器当垃圾扔掉了。
袁静回想这几年家里用坏的电器,当成垃圾扔掉的真不少。有电饭锅、电磁炉、烧水壶,还有一台微型缝纫机。家里的电冰箱出现了积水问题,到了家电维修点,也被师傅建议放弃维修,直接购买新的。“坏了不修,花钱买新的,这不是败家行为吗?得多花多少钱啊!”袁静这样说。
河东区一位从事家电维修的霍师傅介绍,他曾经在家乡安徽省阜阳市上过技校,学的电器维修,后来班里的很多同学都转学了电工,到大企业上班。他一直在从事家电维修,最开始在某品牌的售后服务点工作,后来自己出来单独租赁了门店。这十几年,他发现家电的维修量一直在下降,而回收旧家电的业务则一直在上升。
“很多只用了三四年的电视机、电冰箱,出现点小问题,居民就要换新的。还有一些居民,因为维修费较高,干脆直接放弃维修。”霍师傅说:“这都是不值得提倡的,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霍师傅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一些电视机、电冰箱出现了使用问题,或许只需要更换一根导丝或者一个电容就可以解决;小家电也是如此,更换某个小的零部件就可重新再使用。然而,由于家电维修网点少、价格贵,再加上部分居民喜新厌旧,导致家电行业出现了“用坏即抛、只换不修”的现象。所以应增加家电维修服务网点的数量,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
人间烟火气是一座城市的最美底色。群众有需要,服务就得有配套,管理还得跟得上。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不仅要有表面的光鲜亮丽,更要有实实在在的利民之举,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美好。
相关建议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应不同于以往的街边自由市场
既有条件下,如何引导“小修小补”服务回归百姓生活?于洋认为,租金成本是最大阻碍因素,此外,传统的城市治理思路,或者手法手段存在过度清理现象,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其发展。
于洋表示,“小修小补”回归社区生活需要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形成更加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规范与引导业态发展。“例如,通过税收减免房租减免补贴等方式,减少从业者的经营成本,鼓励他们多开店,同时进行一些免费的行业培训,让行业与时俱进。”
记者了解到,为给“小修小补”留下更多生存空间,有的地方探索打造便民棚、设立规范化便民服务点、便民工坊等。近日,杭州上城区一社区将核酸检测亭改造为修补铺,提供配钥匙、补衣服、理发、磨刀等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表示,建设包括“小修小补”业态在内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应不同于以往的街边自由市场。“社区可以开辟专门的走廊场所为生活摊点,保证持续性和便利性。同时,配锁、修锁一类的活动,应在社区当地的派出所和社区的居委会进行备案,增强可溯源的追踪管理,保障安全性。此外,可以采用标准化、评测化方式,以奖代补,盘活业态。”魏翔说。
声音
推动“小修小补”有序回归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一时间,“小修小补”这个具有浓郁烟火气的词,成为热议的话题。
人们之所以关注 “小修小补”,是因为修鞋、配钥匙这些小事,连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看着不起眼,没了可不行;这些小事的 “回归”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共鸣,是因为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遇到过找不到“小修小补”带来的不便。
“小修小补”的回归,一方面可以完善便民服务圈功能,同时也能带动部分低收入群体就业。但是也要注意到,在“小修小补”与“回归”之间,还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规范有序”。因此,对小摊小贩、“小修小补”等业态,简单盲目地“一刀切”固然不可取,但如果彻底放开无序经营,相信也没人愿意看到由此带来的拥堵、环境、噪声等问题。
城市建设和管理虽然是个大课题,但也需要从解决千千万万个小问题着眼和入手。既要便民服务跟得上,还要城市秩序不能乱,归根到底,需要在精准管理上下功夫。
从城市社区实际看,近年来,随着新建小区的配套完善和老旧小区的改造,为一刻钟消费服务圈和便民服务综合体的建设,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物理空间和管理基础,过去那种“大破大立”的管理思维容易造成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既不符合实际,也没必要。“小修小补”既可以入驻综合服务型的邻里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等“一店多能”场所,也可以在定时段、定路段等管理措施下开展灵活经营,就近提供便民服务。
图文综合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