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仍坚持出诊,从医70载的她给患者和同事留下太多回忆

那位“看病之慢全院第一”的老人走了


        6月24日,尽管距离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柯若仪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已经过去一周,柯若仪的女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特聘教授吕田的手机还不时收到人们发来的悼念信息,“柯教授是大连医学界的一面旗帜,是医者仁心的典范,怀念柯教授……”在家人、同事、朋友的记忆中,那个95岁仍健步奔走于患者间的身影依然清晰。
        身患重病仍牵挂着工作
        2021年6月   15日16时   57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聘教授柯若仪因病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享年96岁。而在2020年春节前,95岁的她还每天上午到医院工作,每周出两天专家门诊,每个月出两次特需门诊,病房中还有她专注工作的身影……柯若仪的女儿兼同事吕田告诉记者,柯教授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还想着工作,“她老是盼望着疫情早点过去,还说‘我得好好地康复,好好配合治疗,我还能工作’。”
        1949年,柯若仪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从业之初,柯若仪曾参与编译苏联高等医学院校用教材《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儿科学基础》,解决了当时国内医学院校无相关教材的难题。1954年,柯若仪调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循环内科医疗。改革开放后,她参与重新组建内科教研组,指导开展教学和医疗工作,编写中文、日文教材,主持制作心脏听诊教学仪器。在抢救心肌梗死病人中她发现,有些病人在病前有共同的临床特点,即先兆症状。她根据统计分析提出了梗塞先兆的诊断标准,写成《重视梗塞先兆,预防心肌梗塞》的论文,成为中国第一位提出心肌梗塞先兆的人。
        在女儿吕田的眼中,勤勤恳恳是母亲最让她钦佩的品质。吕田回忆说,1975年前后,全家人搬进了距离大医一院长春路院区仅一条马路之隔的房子,院里需要会诊或抢救患者,就朝着她家窗户喊话,无论白天黑夜,柯若仪总会奔向医院。吕田眼中,母亲在家是个“甩手掌柜”,把精力全都留在了单位里。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七十余载,她当之无愧地成为大医一院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奠基人。
        “看病之慢排名第一”
        得知柯教授去世后,很多患者第一时间在网上留言悼念,一位网友写道:“十年前我患高血压,有人推荐我去找大医一院心血管专科的柯教授看看,她详细地询问我的高血压家族病史,了解我的生活习惯,跟我亲切和蔼地谈了30分钟,我感动不已。知道柯教授百年了,心情挺难过。祝柯老一路走好!”
        柯教授“看病之慢在全院排名第一”,这是很多患者和同行的共同感受,她出专家诊时严格控制挂号数量,一个上午一般只看10位患者,为的就是给每一位患者留出足够的时间细致诊查,她说病人挂号不容易,必须反复交代病情,直到他们明白了今后如何诊疗才能放心。每天回家后,她还把病例记在笔记本上,有些病人十几年后再遇,她仍然可以说出病人过去的病情。
        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病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如果没有详细的分析,很多患者会被误诊。柯若仪在门诊看病时就遇到很多因心电图有“缺血改变”而被误诊为冠心病的病例。经过她详细问病史,分析心电图,而考虑为肥厚性心肌病,再经超声检查或者冠脉CT诊断,最后患者摘掉冠心病的帽子得到正确的治疗。柯若仪还很注意为患者节省费用,药物能不用就不用,各种仪器检查和化验能不查的就不查。就这样,柯若仪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医德拯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
        她是无数人从医之路上的明灯
        在吕田的微信朋友圈里,柯教授的不少学生也发文表达缅怀之情。柯教授的一名学生写道:“柯老师有个习惯,上午看完所有的病人后,都会一起回顾下看过的病人,进行总结讲解。有两件事记忆特别深刻。在第一次门诊结束总结的时候,柯老师委婉地和我说,小张,有些病人经过详细的问诊查体后,像一些心超这样的检查可以缓一缓,要有针对性,这样也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我听了后面红耳赤,为自己的流水作业方式惭愧不已。另外一件事是,门诊病历我记录后,柯老会补充记录。无法想象快九十岁的柯老师写的字非常清晰,工工整整,没有一个连笔字,对比之下,我写的病历就显得特别潦草。其实写字潦草就意味着心思不沉静,浮躁。这两件事一直影响着我。”
        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柯若仪每次出诊、查房后,都要再次向学生提问、讲解,手把手地指点。吕田说,母亲给学生留的作业从来都是要反馈的,绝对不是说说而已。就这样,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在她的指导下走向心脏医学第一线,宛若溪流,泽润四方。
        从医70载,对于如何做一名好医生,柯若仪也有自己的理解,“要和病人好好说话,随时看书,再加上一个好心眼,病人愁眉苦脸地找你看病,看完后乐呵呵地走,那就好。我觉着没什么窍门。”如今,63岁的吕田和她的哥哥吕申,以及许许多多柯教授的学生们,就在这样的指引下,奋斗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黄凤桐
        
当前为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