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后,“春运母亲”找到了!

不知道照片火了希望孩子走出大山


        背上是近一人高的行囊,怀里是包裹在天蓝色棉衣中的孩子,年轻的母亲佝偻着腰,一手护着幼小的孩子,一手拽着一个已然拖地的背包,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那是2010年1月30日,当年“春运”第一天,在南昌火车站前,新华社记者拍下了这位返乡母亲的身影。
        “肩上扛的是生活,怀里搂的是希望。”11年来,这张照片被不断转发,人们称她为“春运母亲”,而她抬头前行、目光坚定的样子也成为经典的“春运表情”。2021年2月3日,照片的主人公巴木玉布木告诉记者,她不久前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想到之前的日子,“觉得挺难过的”。
        巴木玉布木的家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10年前,桃园村是全国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用巴木玉布木的话来说,那里只有大山,由于没有通路,除了村子和田地,再无他物。
        如今,巴木玉布木通过种烟叶脱贫,她终于从漏雨的土坯房搬到了干净明亮的水泥新房,也见证了村子的黄泥巴小路变成宽阔的公路。从没读过书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不要再重复自己的人生,可以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走出大凉山。
        对话“春运母亲”
        从来没有读过书,因贫穷外出打工
        记者:你是哪一年出去打工的?怎么想到去南昌?
        巴木玉布木:我2010年去南昌打工是为了赚钱。我家一直靠种地为生,6亩旱地,一直在种玉米、荞麦和土豆,平时吃的就是这些,但还经常一年够吃、一年不够吃。我听村里人说,南昌有砖厂,就想去打工。
        从家到南昌用了三天两夜。我去南昌是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没有手机,也不认识路,就边走边问,在火车上我还在问,哪里有能带着孩子打工的地方?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带着孩子出去打工?
        巴木玉布木:我老公腰不好,一直在吃药,我让他不要去,在家带大女儿,我一个人去打工就好了。当时家里人也反对,觉得我一个人去不安全,但是我想去赚钱。带二女儿去,是因为她还小,我想到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希望她不要重复。
        记者:你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巴木玉布木:我们家一共五个孩子,我是老二,哥哥去读书之后,一方面因为家里穷,一方面因为还有弟弟妹妹没人带,我就在家帮父母种地、放牛,也顺便带弟弟妹妹。家里一直很穷,没得吃,衣服破破烂烂,补了又补。
        我17岁结婚,结婚前和结婚后都靠种地为生。我从来没有读过书,不认识一个字,连普通话还是结婚后搬到半山腰,我去人家地里帮他们做事,一句一句学的,一天也就赚二十几块钱。 不知道照片火了,现在看“觉得挺难过的”
        记者:在南昌打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巴木玉布木:想起来很可怕。我在南昌打工两个月,一直背着小孩做事,小孩睡觉时才把她放下来。每天都要做事,除了下雨天,一直在砖厂搬砖。
        我一个月能赚600多块钱,老板包吃住,自己用不了什么钱。在南昌我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但是我跟别人讲话,别人听不懂,他们说的话我也听不懂,有时候觉得孤独。
        记者:你是怎么从南昌回家的?
        巴木玉布木:那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到南昌火车站,找车站工作人员帮我买票,然后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成都。在成都花15块钱在一家小旅馆休息后,又坐了14个小时的火车才到越西县,到家已经是半夜了。一共用了三天两夜。
        记者:回家时背包里装的是什么?
        巴木玉布木:装的是砖厂里别人不要的被子,我捡回来洗干净,想带回家给家人盖,还有我和女儿的衣物,矿泉水、方便面、面包、尿不湿之类的东西。
        记者:你知道你被拍下来的照片火了吗?
        巴木玉布木:完全不知道,我身边的人也不知道。我前几天从记者手机里看到了,觉得挺难过的,想到了之前的日子。
        因孩子生病回乡,种烟叶成功脱贫
        记者:后来为什么不打工回家乡了?
        巴木玉布木:当时遇到了最大的难事,就是孩子生病了。我不知道怎么去医院,别人讲话我也听不懂,就带她回老家的小医院输液。而且我也很想家,我没有手机,出来打工从来没有和家人联系过。后来,想想孩子太小了,老人又没人照顾,就没再出去。
        记者:回家后做些什么?
        巴木玉布木:回家后重新开始种地,继续种玉米、荞麦和土豆。4年前,村里开始扶贫,让大家一起种烟叶,说是收益会更高。当时专家来教我们种,一天下来,我们就知道怎么种了。我们家六亩地全部种了烟叶,还搭起了大棚。
        种烟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大面积,我之前还在半山腰的石头缝里开辟了一块地,种植面积增加到15亩。第一年,我们赚了五千多元,到了去年,我们家成功脱贫,是村里第二批脱贫的。
        最大的心愿是孩子能走出大山
        记者:赚钱之后做了些什么?
        巴木玉布木:盖了新房。我之前是扶贫对象,有4万元的建房补贴,之后,我又自筹了7万元,盖了三室一厅的水泥房,买了家具,贴了瓷砖。以前我住的都是土坯房,下雨天就会漏雨,我们搬到新家之后,用两头牛招待了来做客的朋友。
        记者:11年间,你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巴木玉布木:我有了新房子,不用再住土房了。也能吃上白米饭了,有菜有肉,不像以前,吃的都是自己家种的玉米。村里通了水和电,晚上不用再摸黑,还有了公路,能看到来往的汽车,马车和又黄又厚的泥巴路消失了。
        记者:你现在在做什么?
        巴木玉布木:家里脱贫之后,我们还是想多赚点钱。去年,我和老公一起去深圳电子厂打工,现在我们在福建养海参,一个人一个月能赚三千多。
        记者:这次有没有带孩子一起出去?
        巴木玉布木:2010 年我回家后不久,二女儿因病去世了。2013年后,我又有了三个孩子。现在,4个孩子中有3个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在家读书,我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
        记者:对未来的生活,你有什么期待?
        巴木玉布木:我自己要多做事多赚钱,孩子们要好好读书,不要再重复我过去的日子,最希望他们能走出去。
        连线“春运母亲”作者
        “拍照片时,手里拿的是一个坏镜头”
        2月3日,记者采访了“春运母亲”照片作者——新华社记者周科。
        拍照片时,拿的是一个坏镜头
        记者:想请您详细谈谈,当时为何要拍这么一张照片?
        周科:2010年春运,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第一年的时候我也拍过春运,但稿件的采用量不好,我就在想能否换一个角度,拍一些有特点的。于是我换下了标准镜头,换上长焦镜头,但那是一个坏镜头(笑)。
        记者:一个坏镜头?
        周科:对,那个镜头时间很长了,老是脱焦,按不准,经常失灵。一脱焦,我就得把镜头卸下来,再重新拧上。好巧不巧,拍摄巴木玉布木时,这个坏镜头一下就对准了。
        记者:当时怎么发现巴木玉布木的?
        周科:我当时往南昌火车站东广场走,正好她往进站口走。车站人不多,她的包很大很显眼,距离我二三十米的时候,我蹲下来赶紧连按快门。后来其他记者也发现她了,围着她拍,她显得有点腼腆害羞。
        每次到基层采访都寻找“春运母亲”
        记者:为什么一定要找到这位“春运母亲”?
        周科:当时她急着赶火车,我急着回去发稿,彼此没有进一步沟通。但拍摄她的那一刹那,我其实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再一个是心存感激。照片刊发后,被数百家网站和报纸选用。2011年,这张照片还获得年度中国新闻摄影日常生活类金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对于一个刚入职两三年的职场小白,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我想找到她当面感谢,同时也想以哪种方式资助她怀里的孩子。
        记者:11年间,你都通过哪些渠道寻找这位母亲?
        周科:这些年,我只要去到基层采访,都拿出手机给对方看照片。贵州、广西打工的人比较多嘛,也请新华社的同事帮忙打听。另外,就是在网上发布信息,媒体页面、寻人网站页面等,看网友能否提供有效信息。
        与巴木玉布木约好了跟拍她一辈子
        记者:之前到过大凉山吗?
        周科:2018年的时候来过,印象中那时候不少人还住在土坯房里,路也很不好走。这次再来,每家每户通了路,而且修得很好。人的精神状态也不错,都住进了钢筋水泥的房子,家家户户挂着腊肉香肠。
        记者:未来还有没有再来凉山的打算?
        周科:以后肯定还会来的。我已经跟巴木玉布木约好了,要跟拍她一辈子。本版综合《新京报》、川观新闻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前为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