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多领域调查研究献计献策300余件

聚焦民生提案 本报提前扫描


        一年来,市政协委员们聚焦民生热点,涉及医疗、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诸多民生领域,广泛深入调查研究。日前,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已收到提案300余件,本报提前扫描民生提案。
        交通
        打造绿色、智慧型综合交通枢纽
        九三学社市委会提出《关于以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打造我市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提案》。建议充分考虑大连城市空间、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及既有枢纽等因素,统筹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各类枢纽,重点突出和优化其客货集疏运功能。
        以大窑湾、太平湾为港口核心枢纽,以大连新机场为航空核心枢纽,以大连湾、长兴岛、周水子机场和大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为支撑,大连旅顺新港等各客货运港站(陆港)为节点,构建以“2+1两核”为中心的大连综合交通枢纽网络体系。以集装箱海铁联运为示范引领,拓展陆海、陆空、陆铁等多式联运方式,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支持客货联运业务发展;注重货运枢纽集疏运专用通道建设,尤其是各类枢纽与铁路运输专用通道建设。
        整合交通枢纽资源,打造绿色、智慧型综合交通枢纽。一是以大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为龙头,筹建由大连湾港客运枢纽、大窑湾港、周水子机场等各类交通枢纽企业参加的“交通枢纽+”企业联盟;二是合理集约集成现有各类客运枢纽,因地制宜,整合集聚分布于各地的货运枢纽,实现旅客零换乘、货运无缝化;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信息平台资源,建设“综合交通信息枢纽平台”,推动交通枢纽的信息化、智能化运行和信息枢纽的要素集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通。
        城建
        尽快出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我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须从法制、机制体制方面加以完善。市政协委员张军建议我市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纳入立法日程,尽快出台。
        提案表示,城市新建区域急需地下空间的集中连片开发。东港、梭鱼湾、新机场等区域是我市近几年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参照先进城市新建区域的开发经验,统筹布局、集中连片开发地下空间,对于节约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丰富城市功能尤为重要。由于地铁工程的特殊性,地铁1、2号线在建设之际预留了五处附属地下空间,合计面积约2.6万平方米。为盘活利用此存量空间,急需出台与轨道交通相关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配套政策,解决商业开发项目与轨道交通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差别化供地、明确权属等一系列问题。
        推进我市出台地下空间管理办法出台,建议一是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在组织机制上做好保障;二是明确地下空间的开发原则和开发方式,针对城市新建区域的地下空间倡导集中连片的开发原则,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的模式;三是明确与轨道交通同步建设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原则,比如按照开发方式的不同,明确差别化供地方式,按照开发深度的不同,明确分层出让的权属划分办法等。
        医疗
        推进我市120急救站点合理布局
        医疗急救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农工党市委会关于推进我市120急救站点合理布局的建议。
        提案建议,在城市医疗卫生用地中明确急救中心的功能定位。在《大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中,明确院前急救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标准。同时,科学编制院前医疗急救网络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科学的测算模型,采用基于时间成本的可达性分析方法,由市政府统筹、合理确定院前医疗急救网络规划,将标准化分站建设纳入大连市“十四五”规划建设。
        建议以属地管理原则推进规划站点建设。根据医疗急救网络规划,由规划站点的所在县市区负责,以《急救中心建设标准》依据,科学规划选址,分阶段完成新增急救分站建设。前期应以甘井子区和高新园区这两个区先行,根据急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地理交通以及需求量等因素综合条件科学选址,加快建设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重大活动医疗救援保障的规范化、标准化急救分站。
        食品安全
        尽快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搭建
        我市“明厨亮灶”基础硬件设施基本健全,但应用场景较为单一,只有学校食堂公共区域和教育监管部门相关处室,可以接入食堂监控信号。民革市委会建议明确“明厨亮灶”开放范围,尽快落实“互联网+明厨亮灶”。
        建议在推行学校餐饮操作可视化的同时,广泛拓展“明厨亮灶”信息辐射范围。尽快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搭建,通过客户端或小程序,将监控信息远程多渠道传递至学生家长和监管部门,实现实时查看,长期留存,以便随时倒查食品安全问题。
        建议延长“明厨亮灶”监管链条,覆盖学校餐饮采购生产全流程。在现有“明厨亮灶”系统视频监控的基础上,升级其他智慧功能,例如仓储区域的温度湿度监测、烹饪区域的油烟监测等,并附加触发预警红线,实现自动报警提示。同时,通过云服务器的大数据运算功能,逐步实现烹饪流程标准化监控。
        探索建立学校餐饮网上公示平台,定期上传餐食采购信息和食堂运营信息,通过公开出窗口,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依托于信息公示平台,进一步落实原材料溯源体系,以备特殊情况倒查。此外,逐步打造食堂运营商及其供应商评分评级机制,由学校餐饮委员会、教育监管部门、食安监管部门,市场监督部门等机构参与测评,权威第三方机构监督评分,对评分评级不合格的企业或排位靠后的企业,配套相应的整改举措甚至退出机制。
        冷链管理
        建立健全冷链食品追溯制度
        加强对冷冻冷藏食品经营户协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冷链食品追溯制度,落实食品管理“一票通”制度。市政协委员臧维力提出冷链产品市场管理的提案。
        臧维力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冷链物流行业的扶持力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息。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允许库存产品等有价物资和冷藏运输车、冷藏集装箱等资产作为抵押,给予一定比例流动资金贷款。
        因为冷冻冷藏食品流通性很强,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各市区冷冻冷藏食品经营户协同监管机制,形成监管无缝对接。在监管中严格要求冷冻冷藏食品经营户按要求安装好温度报警器,在店内放置冷冻柜展示产品可以改为在店内展示产品图片,减少顾客打开冷冻柜取出冷冻产品查看的次数。督促冷冻冷藏食品经营户及时更新冷链物流车辆制冷设施,按规定操作冷链物流流程,确保冷冻食品安全。
        同时,严格落实食品经营户主体责任,督促食品经营者进货时索取可追溯凭证,并索取供货商的纸质或电子证照及质量检验合格报告。经销从国外购进的冷冻冷藏肉品,除法律法规要求的索证索票外,还要具备海关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同时推动有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电子化台账管理,增加冷链食品溯源管理效率,切实做到食品来源可控、去向可查。
        供暖
        将污水处理厂中水热能用于供暖
        城区污水处理中水热能稳定通常情况下冬季在15℃左右,污泥高温压缩处理的温度65℃左右,蕴藏着大量的热能,为集中供暖工程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热能资源,市政协委员李晓岚建议将污水处理厂中水热能用于供暖。
        立足于我市实际情况,建议可以在类似于星海湾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中水源热泵供暖工程,为附近居民提供供暖服务。建设中水源热泵供暖工程相比地源热泵供暖工程和海水源热泵供暖工程相比投资成本低,热源温度高,维修维护费用较低,后期再开发夏季制冷为中央空调提供冷源可使经济效益更好,由于经济性尚好和产业化可行,可以继续在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运营总体规划框架内,采用PPP的方式,引进专业建设运营管理企业开展供热服务,根据污水处理厂日产出中水吨数具体规划设计中水源热泵冬季供暖工程的规模容量,无须政府投资,通过提供供热市场的方式实现降低污水运营管理服务费用的目的,实现减排增效的目的。
        智慧城市
        建立智慧管廊物联网健康监测系统
        管廊是城市的“血管”,遍布城市地下空间,管廊的门户——井盖,广泛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是管廊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市政协委员孙健建议加强我市智慧管廊   (井盖)可视化建设管理。
        提案建议,通过建立智慧管廊物联网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建立管廊井盖户口档案,明确责任与权利;转变管理方式,使井盖管理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管理,由人员不定期巡检变成设备时在线监控;提升作业效率,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降低次生灾害;提供城市整体管理规划基础数据,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保障城市部件安全运行,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把事故控制在萌发状态,保障公共设施安全及人员财产安全。
        建议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建立“智慧管廊物联网健康监测系统”,并将该系统纳入大连市物联网平台进行管理,实现管廊井盖数字化管理。通过北斗卫星与多种传感器融合,实现“统一平台、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的一体化模式,构建大连市全方位的物联网平台可视化感知体系。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齐芳芳
        
当前为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