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致电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探月归来


        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探月工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对你们的卓越功勋,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习近平强调,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希望你们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国务委员王勇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嫦娥五号任务飞控现场宣读了习近平的贺电。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迎接
        民兵骑兵连雪夜中参与搜索
        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返回器姿态端庄地立在积雪覆盖的草原上,等待科研人员揭示更多奥秘。
        16日深夜,返回器还在“返程”途中,地面搜索回收分队开始向着陆场预定区域行进。
        不久前,四子王旗连降多场大雪,给搜救任务增加了不少难度。数十公里的草原路,有的地方积雪厚达半米。记者在寒风呼号、呵气成冰的草原上看到,跟在搜救队后方的一些车辆不时打滑,有的甚至陷入雪坑,动弹不得。
        为适应严寒积雪条件下夜间搜索,地面搜索回收分队进行多次实战演练,并对相关设备升级。在着陆场核心区外围,四子王旗140多名民兵和160多人组成的预备队为嫦娥五号保驾护航,其中还有马蹄飞驰的骑兵连。
        地面搜索回收分队平稳前行,耳畔隐约传来“隆隆”声。只见空中搜索回收分队的数架直升机在天空盘旋,它们投下一束束光柱,划破漆黑的夜。“看见了!就在那里!”车上有人惊喜地喊道。透过车窗,可见多名身穿橘红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明亮的探照灯下忙碌着。返回器立在一旁,底大头小,外观类似不倒翁,银白色的身躯在灯光照射下格外耀眼。
        虽是凌晨,草原上的牧民们依然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迎接“嫦娥”归来。
        现场处理工作接近尾声,返回器穿上了迷彩服。此时的四子王旗草原,东方渐渐吐白,迎着新一天的曙光。
        最先迎“嫦娥”的竟是“玉兔”
        17日凌晨,在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在地面搜索队抵达返回器着陆点前,直播中出现了一个可爱的画面,有一只小动物从返回器前跑过,率先到达现场。很多网友都在猜测这个身影到底是哪个小动物?小狐狸?田鼠?“难不成是玉兔?”
        昨天上午,空中搜索分队副指挥员刘鹏飞接受央视总台记者采访时揭晓了答案,“它其实是一只兔子,就像网友们所说的,是玉兔,也可以!”他还介绍,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个小可爱,是因为执行此次任务的飞机加装了能够捕捉红外影像的设备,“只要是自身能够发热的我们都能够将它捕捉到”。 据央视
        接“嫦娥”回家用上了“钢铁侠”
        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在预定地点着陆。任务中,两名搜索回收队员形似“钢铁侠”,身穿外骨骼携带多套搜索设备,从直升机降落点快速机动至返回器着陆点。
        记者从搬运外骨骼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6所了解到,此次参加嫦娥五号搜索回收任务的两套搬运外骨骼包含上肢助力模块和下肢助力模块,负载能力达50公斤。通过电动直驱助力模块及智能步态分析算法,配合人体上下肢关节发力,降低人体能耗,为穿戴者提供上肢臂力、腰肌及臀大肌助力,帮助穿戴者承担更大载荷,有效降低了手臂、腰臀等部位的疲劳感,适用于复杂地形下的重物搬运。
        时值寒冬,返回器着陆点位于四子王旗的野外,气温逼近零下30摄氏度,着陆点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而凌晨时分的漆黑夜色也为搜索作业带来了诸多不便。直升机到达着陆点附近后,搜索回收人员携带搜索、通信等设备快速机动至指定地点,部分人员携带的设备重达40公斤,需两人协作搬运完成,而在雪夜荒原,低温严寒与极限负重对搜索人员的体力消耗带来挑战。此刻,搬运外骨骼便派上了用场。
        此外,搬运外骨骼可智能感知穿戴者肢体行为,并自适应实时调节输出助力的大小、快慢,其结构轻巧,穿脱方便,人机交互顺畅友好,穿戴者的复杂运动行为不受限,其模块化的设计构造,便于在应急状态下快速维护。
        热议
        “对于嫦娥五号的返回,欧航局正协调跟踪站网络和马斯帕洛马斯地面站向中国国家航天局提供跟踪服务。”
        “正如预期,各站已看不到该航天器,我们对这一激动人心的任务的参与已经完成。预计很快就会着陆。祝福嫦娥!我们期待着欢迎你的归来。”
        “中国国家航天局找到了嫦娥五号!!”
        ——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航天局控制中心当地时间16日多次在社交媒体推特上“追踪报道”嫦娥五号的“回家”之旅
        “中国一直在推进长期的太空探索计划,嫦娥五号任务上个月成功开启,很快从月球表面完成采样并返回,整个过程令人满意。”
        ——美国
        《纽约时报》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采集月球土壤的国家,这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成功采集到月壤。中国正朝着太空强国的目标积累技术和经验。” ——日本共同社
        “研究人员对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充满期待,相关研究可为了解月球的火山活动和历史提供新线索。”   ——德国新闻社
        嫦娥五号探测器重达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部分组成,任务实施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与回收、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共同完成,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中“回”的主任务,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决心的集中体现。
        “十年妆成始出阁,驾金车,过天河,寂寥蟾宫,新影更婀娜。玉镜为台舒秀臂,撷仙土,回故国。” ——网络上,一阕航天人所作的《江城子》刷屏
        
    ■相关链接
        多国计划探月
        1969年至1976年,美国和苏联曾先后上月球“挖土”。此后,人类再也没有从月球取样返回。近几年,各国对月球的探索热度和速度明显上升,纷纷计划奔月之旅。
        ●本月9日,美国公布了重返月球计划“阿耳忒弥斯”的宇航员团队名单。这项2017年正式宣布的计划旨在2024年将首名女宇航员和1名男宇航员送上月球,并于2028年在月球上建立可常驻站点,使其最终成为人类登陆火星的“中转站”。
        ●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2018年3月宣布,计划发射“月球25号”探测器,重启从苏联时代算起已中止40余年的月球探测计划。同年11月,俄能源火箭太空公司公布了俄罗斯月球基地计划的建设路线图,根据该计划,俄宇航员将在2030年后登上月球。
        ●印度曾于2008年10月成功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获得大量图像和探测数据。印度第二个月球探测器“月船2号”于2019年7月22日发射升空,但当年9月7日其着陆器尝试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时失联。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今年1月宣布,探测器登月项目已经获批启动,该项目将在“月船2号”项目的基础上展开。
        除了“国家队”,探月也不乏民间机构的参与。
        ●2019年2月,以色列非营利机构“以色列太空登陆组织(SpaceIL)”制造的“创世纪”号月球探测器搭乘美国“猎鹰9”火箭,开启奔月之旅。这一世界上首个非国家发起的探测器登月任务虽因技术故障失败,但拉开了民间机构探索月球的序幕。本月9日,以色列宣布启动“创世纪2”号登月计划,并将在约4年内发射该国第二个月球探测器。
        ●总部位于东京的日本航天初创企业ispace正推进一项名为“HAKUTO-R”的计划,打算发射探测器,分绕月和落月两步走,去月球寻找水源。
        探月任务中,多国合作色彩已经愈发浓厚:探测器携带其他国家的科学载荷已成常态,许多探测任务背后也有不同国家的参与,对未来的设计构想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在此次嫦娥五号任务中,欧航局用其跟踪站网络向中方提供支持。此前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任务,不仅携带了中国的实验项目,还搭载了荷兰、德国、瑞典和沙特阿拉伯四国的科学载荷。 A08A09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电
        
当前为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