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达38.2%超过3亿人有睡眠障碍

年轻人报复性熬夜时,都在干啥?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城市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不是像科比一样早起训练、工作,就是曾一夜眼睁睁看着天边泛出微光。
        难得尝试早早上床,却辗转反侧没有困意;总是睡眠太浅,一有动静就容易被惊醒;睡多久都睡不够,第二天还是疲乏无力……睡个好觉已经成为当代都市人最为迫切的基础需求。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人有睡眠障碍。据《2019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超过一半的被调查青年认为,“想睡个好觉特别难”。
        90后青年:在地铁上睡觉,在床上失眠
        当代年轻人中有几句流传很广的话:熬最深的夜,吃最好的保健品;喝最烈的酒,进最好的医院抢救;敷最贵的面膜,走向最精彩的人生巅峰!白天,关注养生,了解人类极限,贪生怕死,惜命如金。夜晚,追最好看的剧,聊最嗨的天,毫不畏惧,视死如归。《青年睡眠报告》显示,90后是睡眠问题最严重的一代,大家都做过夜晚里的抑郁怪物。
        笔者曾在无数个凌晨2点以后的深夜,收到闺蜜雯雯的问候,“睡了吗?”。她在上海一家国际4A公司工作,职业所具备的特性,让她不得不保持高密度的信息接收和摄入水平,“一直很焦虑,如今梦里都在收发邮件和处理突发情况”。为了追赶deadline,凌晨两三点她还在加班加点写稿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耳机里助眠的雨声已经停了很久了,睡意却始终没有酝酿成功,白天工作上的糟心事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闪回,她干脆拿起了手机,看起了之前还没读完的电子书。
        同样的情况存在于无数个和雯雯一样的90后身上。人们恨不得把白天工作的八小时拉长,在夜晚也不舍得浪费一分。可是到了白天,人们总能找到一个临时栖息点,去安心地睡好觉。
        7点钟的地铁,已经是上班高峰的前期,每天如常的按着路线去地铁站,看着各个方向涌来的人群,会聚在同一个闸口,顺序地通过安检。城市不大,可纵贯整个城市上班的大有人在。笔者一直觉得地铁车厢是个混浊又拥挤的地方,可是在这里,你也不免会看到那些从头沉睡到尾的人。坐着睡着的、仰着头,靠在椅背上睡着的、女生依偎在男生的肩膀上熟睡的甚至也有站着拉着把手都能睡着的人……一摇一晃,睡了又醒,醒了又睡。对于这样的90后来说,在通勤时间如果能在地铁上有个座位眯一会儿,那可能就算是通勤过程中莫大的幸福了。最陌生甚至最危险的环境里,他们却没来由地能找到踏实感,它们是这些人苦苦寻找的“睡眠点”与情绪的消化区。
        除了床上,年轻人在哪里都能睡着
        睡眠不足俨然一种新型“工伤”,急速迭代的社会发展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有许多特殊的睡眠点——能在暴乱的地铁室里睡着,能在嘈杂的电影院里睡到散场,能在喧嚣的课堂上睡到铃响,唯独能让他们睡着的地方,再也不是软酥酥的床了。
        飞机火车公交:失眠者补觉的好去处
        在失眠者公认的补眠地点里,飞机、火车和公交是最常见的。流动的交通工具上,要睡着很简单。乘客的低语混杂着发动机的嗡鸣像是天然的白噪音,摇晃的车体又类似婴儿的摇篮,开车不一会儿,车上的人就东倒西歪的了。
        @贫民窟Summer:觉得最好睡觉的地方,应该是火车站里的共享按摩椅。有一回用按摩椅是坐了两个小时的硬座来火车站中转。一个人,很累很累,心里那道防线几乎要崩塌。记得没错是十分钟三块五。觉得好便宜,可以闭着眼睛,躺着不说话。好像只要戴上耳机,就能修复,就能慢慢好起来。
        随着火车开动,这情绪意外地渐渐退去,车轮与铁轨发出有节奏的撞击声,若躺在床上,这分贝是刺耳的噪音,但在移动的火车上,这声音让人踏实。 理发店的椅子被施了咒
        在理发店睡着,是笔者观察出来的。小区楼下开理发店的姐姐总是不厌其烦的跟我分享这些轶事。
        @六一小姨:上次趁着午休的时候去剪头发,打开大众点评,预约了一家最热门的美发店。躺在椅子上,突然像梦游一样被拍醒,洗头小哥问了三次,分别是“剪头发吗,水温可以吗,力度还行吗”。等托尼老师来的时候真的实在撑不起来,他全程托着我的头剪完的。这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好笑,但是我却觉得很“酸”,因为理发师跟我说,“你再撑一下吧,再一小会儿就好了”。
        电影院也是睡觉的好地方
        身边的朋友在电影院里睡过去的概率越来越高,打得越激烈的片子,睡得就越深沉。
        @贫民窟Summer:最近几个月睡得最舒缓的一次,是在当代影像馆的一个常设展厅,位于当代影像馆的负一楼,负一层手机信号弱,又在黑暗的放映厅里,那就干脆不再掏出来,工作、生活、外部的一切全部屏蔽;普罗旺斯的阳光、蓝天,少年的追逐、火光……一切都指向一场安心的、深度的睡眠。
        放映厅内唯一的光源就是荧幕,四周昏昏暗暗,特别像每天早上,在装了遮光窗帘的卧室里睁眼时的感觉。没遮完的地方偶尔有一两束光线透进来,非常容易唤起赖床的基因。总之,氛围很有。
        我开心所以晚睡,你焦虑那叫失眠
        作者乔纳森·克拉里在一本书中写道:“睡眠,是资本的敌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肉眼可见的睡眠时间的压缩和蒸发,睡眠经济应运而生,助眠产品也长期躺在90后的购物车里。据某电商平台数据,2019年1月至8月,90后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人数占总消费人数的62%,褪黑素类产品90后消费占比85%。包括褪黑素在内的助眠产品,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依赖药物助眠的年轻人有没有想过,你之所以成为睡眠特困户,并不是因为你真的患上了失眠症。每天凌晨两三点在微博立一个flag,“明天再熬夜就把手剁了”;建一个名为“12点睡觉”的微信打卡群,倡导“在夜里12点前睡觉”;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聚会上科普熬夜的危害后表示,“不瞒你说,我也熬夜”。
        “当我熬夜到两三点,才觉得真正拥有生活。”很多人白天工作太多太忙,时间都被别人占去,晚上不想睡觉,这就是“报复性熬夜”。对“报复性熬夜”的人来说,这是一天当中最后一道仪式感。报复被剥夺的时间,证明自己仍然自由。报复白天的不如意,在黑夜里,摸索到让自己满意的存在方式。
        别人挤压你的白天,你只好挤压你的黑夜。“只要熬得足够迟,失眠就追不上你。”失眠时苦中作乐的调侃,也不能避免因为缺乏睡眠身体机能的疲惫,更不能掩盖自我想要被看见、被关注以及被认同的感受,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自我存在感的补偿。
        第一种是被别人看见。比如你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的照片或者动态,如果很快就收到很多朋友们的点赞和评价,你会感到很快乐,因为有很多人在关注你。从心理的角度说,就是你的自我被人看见了。
        存在感的第二层内容是被自己看见。所谓被自己看见,就是你发现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熬夜的时候,你可以上网,可以追剧,可以听歌,可以玩游戏,可以看书,甚至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总之,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喜好来填充自己的时间。
        从前,我们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我们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时代的发展就像脱缰的野马,拽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睡不着成了现代人的都市病,这种病态的背后,恰恰又是社会焦虑的一个侧面:年轻人焦虑生存、中年人焦虑生活、老年人焦虑子女。每一个睡不着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睡眠故事,都是一段段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五味杂陈的现实人生。你呢,你有多久没有睡好觉了?不敢睡也好,不能睡也好,睡不着也好,舍不得睡也好,这个夜晚,还是想要对你、也是对自己说一声:晚安,好梦。
        
    ■专家支招
        睡不着别急着吃药试试这9招儿
        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叶京英主任介绍,很多看似失眠的患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失眠,而是生物节律障碍导致的睡眠醒睡时相紊乱。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内部都有一个类似钟表的结构,大脑内也有一个“时钟”中枢,这些结构控制人体包括睡眠在内的所有生理活动,当这些生物钟与地球自转产生的日夜节律出现不匹配时,就会出现夜间不能入睡、白天精力不足的类似“失眠”的症状。如果把这些患者当成失眠来治疗,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并且容易诱发潜在的并发症。因此,“睡不着”时一定不能简单地买点“安眠药”,更不建议多量的吃安眠药,而是应在专业医生评估指导下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叶京英主任介绍,从病因上来讲,大部分的失眠与生活方式、周围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失眠的最合理治疗应该首先集中在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这也是目前公认的失眠一线治疗,医学上称之“认知行为治疗”。
        当出现失眠时,应该避免过度关注失眠,避免出现焦虑等情绪。专家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包括记录睡眠情况,确定平均的睡眠时间;依据平均睡眠时间,制定睡眠时间表;并每周调整睡眠时间,直到日间功能恢复正常或到可接受水平。
        除此之外,还可以试试以下9种办法:
        ①睡觉前三小时内避免烟、酒、油腻饮食、大量运动;
        ②避免强烈灯光、噪音等刺激,也不要在临睡前做让自己容易兴奋的活动,最好不要看手机等;
        ③不论夜间睡眠时间长短,每天按时起床;
        ④白天不要长时间睡觉;
        ⑤睡醒后要离开床;
        ⑥晚上你有困意时才上床,不要过早上床。因为我们体内的褪黑素会在入睡前两到三个小时慢慢释放;
        ⑦夜间如果醒了超过20分钟或开始对睡眠有挫败感,要起床离开卧室,直至再有睡意的时候再回到床上;
        ⑧白天在户外接受足够的阳光照射,增加白天运动量,这些都可以帮助身体分泌足够维持睡眠的褪黑素;
        ⑨睡眠时的环境温度也很重要,20℃左右是比较适宜的,特别要注意不能过热。   综合《南都周刊》《北京青年报》报道
        
当前为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