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3天票房破3亿

《金刚川》导演团队如何分工?


        上映3天票房突破3亿元,志愿军勇于牺牲的精神看哭无数观众,10月23日上映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凭借震撼残酷的战争场面和演员朴实感人的表演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展现了动人的家国情怀。《金刚川》8月开机,仅仅两个月便与观众见面,这样的速度,被业内认为是一场奇迹。此前曾有人担忧影片创作周期太短,会不会质量不高,从目前口碑看,影片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
        导演篇
        用预拍的方式保质保量
        不同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众导演各拍一部短片,形成最终成片的方式,《金刚川》需要管虎、郭帆、路阳三人各司其职,既合作又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就一部完整的影片。
        郭帆表示,拍摄《金刚川》的沟通成本比独立完成影片要高很多,“难点在于我们每个人负责的部分是有交叉的,比如说我跟管虎导演都要兼顾飞机和高射炮戏份,这之间是有冲突的,这个冲突就会涉及到我们两方都要有对方的镜头。因为有对方的镜头,我们最初设计的那个视觉轴线、调度如果不一样的话,那就连不上了,所以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需要海量的沟通去完成协调、统一工作。”
        郭帆表示,拍摄《金刚川》在流程上有新尝试,“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保证质量,我们想了预拍的方式,特别是我这边涉及的特效太多了。”他介绍说,《金刚川》的制作流程是基于故事,把所有分镜先做出来。“分镜我们用了4天时间,然后再花了4天时间虚拟拍摄,虚拟拍摄是之前没有尝试过的。虚拟拍摄完之后我们又花了4天的时间去剪辑,一共用12天的时间,我们把整个的动态预览完成了。这个动态预览跟往常不太一样,因为虚拟拍摄的好处就是增加了动作捕捉、增加了表演,我们再去做剪辑的时候,它的精准度会高。所以我们这次采取了一种相对新的方式,也是一种工业化探索,就是预拍的方式。”
        据悉,在《金刚川》开机之前,郭帆已经带着大家把镜头预拍完了,这样才能安排2600个视效人员按部就班地按次序完成这些镜头,最终全片一共有600多个视效镜头。
        考验团队的应变能力和拍摄精力
        路阳介绍,“在第一次去丹东看景的路上,关于两岸兵力配备、高炮连在哪里、部队行经什么地方、对手飞机的航线在哪儿,这些我们做了一个很有逻辑的设计。”谈及拍摄周期,路阳说,“我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天黑之后要拍黄昏戏,拍晴天戏时却赶上连续降雨,这挺考验团队的应变能力和拍摄精力的。我们用了很多LED灯组营造自然光照效果,其实这违反了拍摄规律,但是没办法。”总制片人梁静也说,拍摄时剧组经历过丹东好几次台风和洪水,“我们搭建的桥像电影里的桥一样一次一次被洪水冲垮,我们一次一次重新搭建。”《金刚川》中有很多爆炸戏,路阳介绍说他们对所有的爆炸镜头都有很详细的方案,“而且每个方案都详细测试过,包括爆炸的范围、爆炸的安全程度,都还是很有把握的。即使如此,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依然需要小心,有很多的流程要去遵守。如何安排好这种排练和实拍的顺序,什么时候去填放炸药,炸药的量怎么控制,我们需要大概多大的一个炸点,土要炸多高等等,都需要测算好。出现在镜头里,那个比例其实都需要很精确地计算。现场的工作人员也多,有时候有几百人,保证所有同事的安全,也是最重要的。”
        剧组在一条江的两岸拍摄,但是江对面因为没有桥和道路,所以过不去。路阳说:“我们就要想办法,如何把人员和器材能够运到江对面去,还要想办法运上山,还有如何充电的问题,如何把灯光设备打亮的问题等等。我们有一个很强大的制片部门和移动部门,这两个部门类似于部队里面的工兵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们要做大量的这种提前的准备工作和规划工作。还要考虑人的安全,我们尽量不想在叙事和情节上去打折,但是首先也要去考虑所有人的安全。”
        特效篇
        天空俯视地面镜头基本都是特效制作
        特别是作为战争片,该片的特效量庞大,特效团队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记者专访了该片的特效总监,也是特效公司MORE VFX的创始人徐建,听他讲述该片的特效制作幕后。《金刚川》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拍摄,截取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金城战役中的一段历史,1953年7月12日,志愿军要抵达金城主战场,必须在第二天凌晨5点前通过一座桥,而美军派轰炸机多次对桥体进行轰炸。电影分别从三个视角:修桥的志愿军工兵连、美军空军和志愿军防空高射炮兵呈现这个故事,最后三条线汇聚在一起,完成了志愿军大部队过桥。
        电影刚筹备时,徐建跟随剧组去丹东看景,刚看完景,导演也基本完成了故事板,徐建根据导演故事板,进行了4天的虚拟拍摄,又剪了3天素材,给后面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该片整个空军部分,包括天上的空战镜头,从天空俯视镜头看到的地面部分,整个山、树林、玉米地、桥,还有过桥的部队战士,B29轰炸机投放燃烧弹后地面被炸的状态,基本都是纯CG制作。因为从天上俯拍的镜头,如果用无人机航拍的话,速度和高度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并且整个拍摄条件极其艰苦,几个组都驻扎在那里,地面部分的树林、玉米地基本都是实拍,徐建就不想给实拍的剧组添乱,大部分用数字特效完成。
        我们备好料,分给大家炒
        修桥的战士、过河的战士、底下扛桥的战士,这些特效的类型交集比较多,都需要大量群集动画,徐建负责的特效镜头数量有427个,MORE VFX内部完成了100多个。
        徐建说,如今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金刚川》的特效,是国内多家特效公司集体合力完成的作品。这些公司帮忙做特效资产、扫描数据修复等工作。徐建和团队先把所有的特效资产、镜头、动画做完,然后分发给这些合作伙伴,他们再拿已经测试好的这些数字资产和特效资产,把动画再细化,完成最终的东西。徐建将自己的团队比作中央厨房,“我们把所有的原料都备好,然后把关键的菜品炒一个样子出来,发到各个连锁店,大家拿着我们的原料,按照我们炒好的菜品的样子去做,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模式。”
        飞机镜头靠CG加模型
        片中空军部分的镜头基本都是CG制作完成的,但一些中近景带表演的,或人的特写部分都是在中影基地的摄影棚里实拍的。当时特效团队做了几个不同尺寸的飞机座舱,演员坐在搭建的座舱模型里完成表演。
        片中有很多夜戏,有利有弊。徐建说,因为夜戏的亮度不高,很多东西看得不是那么清楚,对特效制作有遮丑的地方,稍微讨巧一些。但由于夜戏的光非常不好控制,也给特效制作增加了难度。如果光做得不好,不但不好看,还会显得特别假。
        
    ■文艺弹
        《金刚川》以一座桥为英雄立起丰碑
        电影《金刚川》采用非常巧妙的角度,以一座桥为支点,撬动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个庞大的题材。前两个章节,以为《金刚川》在借鉴《敦刻尔克》的多时空叙事,略感缺少惊奇。然而进入到第三章节和第四章节,蕴藏的情绪陡然爆发,这才发现前两章节原来是“延时炸弹”,在第三章节引爆,此时可谓是天地对决、战神出世般的惨烈慷慨,是壮士无愧、苍然一怒的舍生取义。
        张译扮演的角色“张飞”平时在吴京面前似是处于下风,然而战斗起来,他的神采为之一振。从影片《金刚川》中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管虎、郭帆、路阳用娴熟的叙事和成熟的特效让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在银幕上立起一座丰碑。   综合   《北京日报》   《北京青年报》《新京报》
        
当前为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