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的凯歌永载史册的丰碑

——写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


        阔别祖国近七十载的英雄,终于回家了!
        2020年9月27日,从韩国仁川机场起飞的中国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机上搭载着11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
        这是第七批回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
        “兄弟们,你们终于回来了!”88岁的志愿军老兵李维波嗓音嘶哑,眼眶湿润,“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
        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正义的胜利,这是和平的胜利,这是人民的胜利!
        伟大的胜利光照千秋——灿若群星的英雄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伟大的胜利激励我们——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伟大的胜利昭示未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不可阻挡。
        正义之战
        “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座四孔残桥矗立秋日的鸭绿江中,钢梁上弹孔累累,诉说着往事峥嵘。这座被炸毁的断桥,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记忆坐标。
        1950年10月19日,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没有歌声,没有鲜花,一切都在暗夜中进行。”88岁的志愿军老兵吴松林回忆说,“大家心里只有一条: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进行武装干涉,纠集起的所谓“联合国军”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朝鲜战争迅速由内战演变成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美国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当年9月30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出明确警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然而,美国过分低估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对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置之不理。
        10月1日,先是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10月7日,美军也越过三八线,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准备占领全朝鲜。
        危急关头,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敢不敢、能不能迎战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面对紧急局势,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充分讨论、权衡利弊之后,一致认为中国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一个历史性的战略决策诞生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
        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美国政府不得不同中朝方面在开城进行停战谈判。
        停战谈判谈谈打打,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年之久。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得以签订。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军事科学院特聘首席专家何雷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源泉及其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的正义性。
        胜利之战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1950年10月25日,18岁的志愿军40军战士李相玉与南朝鲜军先头部队在朝鲜的崇山峻岭中不期而遇。这一天,志愿军在西线两水洞、云山和东线黄草岭与南朝鲜军队展开激战,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温井与两水洞之间的公路上,我们40军118师采取拦头、截尾、折腰的做法,只用一个小时就把南朝鲜军队一个营消灭了。”李相玉回忆。
        10月25日,后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征途上,又立起了一个闪光的坐标。
        11月1日,号称“开国元勋师”的美军骑兵第1师,在朝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云山镇集结,准备由此向北继续进攻。
        傲慢的美军没有想到中国会出兵参战。志愿军39军在炮火掩护下,向云山发起进攻。志愿军战士攻入城内,发现对手竟是美军王牌师。官兵们血脉贲张,斗志更加昂扬:“打的就是你这个王牌师!”
        志愿军取得了同美军在朝鲜战场首次较量的胜利。美骑兵第1师遭受重创,第8团大部被歼。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歼敌1.5万余人,将“联合国军”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用胜利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站稳了脚跟。
        然而,生死较量才刚刚开始。
        11月21日,美第7师推进到鸭绿江边的惠山镇。24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乘飞机到鸭绿江上空巡视一圈,向全世界宣布总攻势开始,并说:“我希望我的话可以兑现,就是孩子们可以回家过圣诞节。”
        就在麦克阿瑟口出狂言的第二天,志愿军全线发起战役反击。
        松骨峰,一个曾让亿万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的地名。11月30日拂晓,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为追击南逃美军,一路穿插到这里。美军数十门火炮和10余辆坦克集中射击,并投下大量凝固汽油弹,阵地上一片火海。志愿军战士带着满身火焰扑向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惨烈的松骨峰战斗被写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将士的光荣称号。
        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展开的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粉碎了“联合国军”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1951年上半年,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连续进行三次战役,迫使美国当局调整朝鲜战争政策,谋求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战争。
        在战场上,美军使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所有新式武器,仍然无法占到便宜。1953年7月27日10时,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马克·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与克拉克的“失望和痛苦”相反,彭德怀则自豪地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精神之战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
        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自今年9月19日重新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游客和观众纷纷来到这里,追思历史,缅怀先烈。“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纪念馆馆长刘静媛说,“这种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
        这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史诗——“祖国在我们的身后,人民在我们的身边。”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是志愿军将士的精神支柱。在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日子里,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青年学生踊跃参军,大批医疗队和铁路员工、支前民工开赴战场,慰问信、慰问袋纷纷涌向前线,极大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与此同时,轰轰烈烈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也在全国展开。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一年时间,捐献的钱款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
        这是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壮歌——
        15军战士邱少云在作战潜伏中,不幸被敌人的燃烧弹击中。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强忍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这是不畏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乐章——
        志愿军将士在后期坚守阵地的战斗中,常常几天喝不上水,嘴唇干裂出血,还有人因在坑道时间太长患上夜盲症,但大家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战斗间隙讲故事、演小戏,互相激励斗志。大家想方设法布置自己的“阵地之家”,给自己的防炮洞起名叫“立功洞”“英雄洞”“抗美洞”“胜利洞”。
        这是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的篇章——
        20军连长杨根思在连续打退美军陆战第1师8次进攻后,最后时刻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杨根思被追记特等功,他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至今仍保留在人民军队的序列中。
        这是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交响——
        1952年1月2日,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三次潜入冰冷的水底,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救出朝鲜儿童崔莹,自己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一年,他刚满21岁。“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正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进行的“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有这样一组数据:“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入朝参战,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志愿军战斗伤亡36万余人……”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当前为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