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见证知识照亮的小康之路


        教育是通往成功与幸福的帆船,也是脱贫的出路和希望。33年前,当青年李天惠踏上母校的三尺讲台,他的小康之路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从学生时代到走完教师生涯,他见证了教育的变化,也切身体会到教育对个人实现小康生活的作用。
        瓦房变楼房   校舍华丽变身
        今年66岁的李天惠是金普新区三十里堡街道的一名退休教师,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他说,那时候的校舍是瓦房,窗框是木质的,冬天要把窗缝隙用纸糊上,否则就会透风。地面是高低不平的泥地,一扫地就是满屋尘土。冬天学校生炉子取暖,冒着黑烟,倒炉灰的时候又是一屋粉尘。在农村,中学如此,小学的环境要更差一些。
        1969年李天惠来到金县第27中读书(现大连市第127中学),1986年,李天惠从师范学校毕业,又回到金县第27中教书,此时的教学条件和他上学时几乎没有变化。直到1989年,学校搬到新校区,5层楼的教学楼里有了水泥地面、宽敞明亮的教室,冬天有了暖气,更加方便清洁,李天惠也第一次看到了像样的操场,学校还逐步配备了食堂、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设施,到了2013年,李天惠的学校也有校车了,学生再也不必为了上下学路远而烦恼,李天惠说,这些都是“双高普九”的成果。
        历年的大连市重点民生工程项目中,教育惠民工程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实施农村中小学“暖校舍”工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新建集体宿舍、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配备食堂设备,开展的旱厕改水厕工程……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累计570.37亿元,年均增长8.19%。
        继续升学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选择
        李天惠说,在他念初中时,三十里堡几个生产大队的学生集中到一所学校念书,有的孩子每天上下学要走三四十里路,没有交通工具,再加上当时念书让人看不到出路,十五六岁的中学生纷纷辍学,回到生产队干活,“六个班的初中生,能上高中的只有两个班。”这是李天惠那一届的情况。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审议通过,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中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李天惠当老师的时候,就很少有学生辍学了。“在回到母校的第二年,也就是87年中考,一个年级500多个学生几乎都能升学,考高中的考高中,考不上的上中专,职高、技校也是不错的选择,就业前景很不错。”李天惠说,等到他2015年退休时,念完初中不升学的更是寥寥无几。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现学费全免,这是大连市继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教育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根据《2018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我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0所,本、专科在校生28.0万人;成人高等院校7所,在校生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5所,在校生6.3万人;普通高中75所,在校生8.8万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79所,在校生47.4万人;幼儿园1346所,在园幼儿16.6万人。学前3年幼儿毛入园率为99.7%,小学入学率为99.6%,初中入学率为9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9.3%。
        “教师之家”走上小康之路
        李天惠的父母都出生于长海县的一个小渔村,祖祖辈辈以打鱼和务农为生。但幸运的是,在长辈们的支持下,他的父母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的扫盲运动中,还曾担任扫盲班的老师。
        正是因为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李天惠兄弟姐妹几个都接受了教育,大哥技校毕业,从轮机长的岗位退休,二哥在企业技师的岗位退休,三哥只念到小学,回家务农,却把女儿培养成了教师,弟弟李天科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完成了学业后,退休前在山东农业大学担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李天惠的两个女儿,妻子的两个侄女同样加入了教师队伍,就连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也在幼儿园短暂地当过老师。“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在越落后的地方越明显。”李天惠感慨道,如果1975年高中毕业后他没有继续求学,可能会在家务农。
        如今,李天惠和妻子俩人的退休金过万,两个女儿工作稳定,退休后他担任金普新区关工委宣讲团成员,街道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继续在社区向党员、居民、学生传授知识。在李天惠眼里,小康的标准是物质文化生活都很富足,人们衣食无忧,这个标准他已经达到了。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黄凤桐文/图
        
当前为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